这届高考作文题全是传播学!搞得我们又自豪又想哭…
扫码
高考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是啥?
作文。
为啥?
因为谁都能插上两嘴——
跟诺贝尔文学奖和新闻传播学一样……
但是今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
很多高考作文题直接出了传播学的题!
这是让学子们都热身准备报新传的节奏吗?
这让我们新闻传播学人情何以堪嗷……
不信你看!
全国2卷
地球村
传播学直通车:
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国家也是如此。在交通发展便利,网络高速连结,经济相互交织的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偌大的世界仿佛被感知成一个小小的村落——地球村。在2020年疫情的笼罩下,地球村效应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病毒传播特别快,不过互帮互助也很快……文中的材料和主旨便是据此而拟定的。
地球村的观点由麦克卢汉提出,他认为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改变了人们传统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实施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冲击感会把遥远的世界拉的很近,人和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世界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
全国3卷
镜中我
(考试省份: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
传播学直通车:
镜子、自画像、自我….这些关键词的组合简直就是“镜中我”理论的通俗版释义!
镜中我理论指的是,人的自我是在和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些联系包括他人如何“认识”自己;他人如何“评价”自己。自我的形成就是在这些“认识”和“评价”的不断想象和感受中形成。
“镜中我”的提出者库利认为,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越活跃和全面,对于自我的认知也会更加清晰,对于自我的把握也更客观、更准确。详情请戳《镜中我|新传理论68》
全国新高考Ⅰ卷
社交距离
传播学直通车:
疫情让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被拉远,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并不会因此而疏离。为了避免飞沫传播,这次疫情中很多国家规定了公共场所的“社交距离”——1-1.5米。不过这个就仅仅是指物理距离而已。
在传播学中的社交距离指的是基于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霍尔博士(美国人类学家)研究,有四种不同情况的社交距离:
❶ 亲密接触 (intimate distance):0-45 cm,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 45 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夫妻及情人之间。
❷ 私人距离 (personal distance ):45-120cm,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
❸ 礼貌距离 (social distance):120-360cm,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
❹ 一般距离 (public distance ):360-750cm,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看演出等。
北欧人的(心理)社交距离最大。
2020年新冠疫情之前,丹麦人排队的场景一度流传全球,
又被称为“社交恐惧症排队法”。
但是2020年以后……害,我们都一样!!(图源网络)
不过不要忘了社会学家齐美尔也提出过一个“社会距离理论”,注意区别:《每日背诵50 | 象征互动论&社会距离》
全国新高考Ⅱ卷
广电实务
新闻学直通车:
这是……一道……广电实务题。
电视娱乐产业被诟病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当下,越来越多和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应运而生,前有《中国诗词大会》,后有《国家宝藏》。
高考学子在这道题的考试中,需要做的更多是展示表达能力和传统文化的功底。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道题的价值导向,非常符合当下电视产业的发展路径!
传播学直通车:
这道题简直就是传播学的基础考点了!谣言、自媒体、反转新闻、国际新闻、议程设置、媒介素养均可以成为答题要素。
如果是传播学考题的话,可以直接针对一则新闻或当下信息环境的乱象写一篇新闻评论。比如疫情期间的网络谣言及治理,微博热搜整改,苟晶事件的反转,;甚至可以用题目(1)中北斗的材料,谈谈技术发展和大国实力。
天津卷
对外传播、跨文化传播、中国国家形象
传播学直通车:
“中国面孔”指的是国际传播中,国外对于中国形象的认识,中国面孔是一个个国人的形象,但代表的是国家的文化和素养。
这一形象塑造,在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属于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的范畴。2013年的“819讲话”中,总书记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目的是,改变以往西方媒体对我国塑造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制造差等负面声音。在具体的措施上,需要注意传播的渠道、态度、表达和方式。如果还想发散思路,请戳:《李子柒的新媒体营销:营销史上最强中国风》《爆红的李子柒和《一剪梅》,外国网友的high点怎么捉摸不透?》
江苏卷
信息茧房、过滤气泡
传播学直通车:
题目中所说的“总是关注自己喜欢的任何是,被同类信息所环绕”,久而久之,就成了传播学老生常谈的——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2001年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不是全方位的,他们只会注意自己选择的和能够使自己愉悦的东西,久而久之,会将自己处于一个同质化的信息环境中,就像一个“茧房”。
网络环境下,信息茧房的形成不再仅仅由于个人心理的决定,用户的网络痕迹会被算法技术抓取分析,在推荐技术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只能让“你喜欢的信息”过滤的气泡,每个人看到的事物会更集中和具体。可能会带来网络群体极化、社会粘性降低,个人中心主义等问题的产生。详情戳《回音室、信息茧房、过滤气泡、群体极化、网络巴尔干化:你们为什么都长得这么像?》
浙江卷
主我客我
传播学直通车:
成长也可以被称为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自己确立的目标,也离不开家庭和身边环境(初级群体)的影响。这两者相互交织,也就是“主我与客我”理论的阐释。
“主我与客我”理论认为,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自己主动意愿认知的“主我”,就是自己对于未来的美好期望;二是对于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表现的“客我”,也就是社会和家庭赋予的别让的角色。自我就是在主我和客我的相互影响中形成。具体请看《每日背诵49 |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 主我与客我》
▼
看到这里,有一种懂了新传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感觉有没有?(但是同时我又好想哭啊因为这就意味着这个专业没!门!槛!)
其实众多新闻与传播的专业议题出现在今年高考的语文卷,说明传播与社会的联系愈加紧密了。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我们也进入了一个“无处不是传播”的社会,上网查资料、开车的地图导航、美团点个外卖,日常生活里,处处是传播。
疫情期间的大数据定位排查、健康码政策、诸多高校毕业季“云”寄行李,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动,我们的社会治理和协商也如此依赖传播通讯技术。
归根结底,无论外部技术和社会形态如何发展,人类社会的核心主题不会变,那就是交流。马克思曾经总结,我们的消费决定了我们是谁,而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我们得到的信息决定了我们是谁。
既要珍惜每一次愉快冲浪的权利,也要警惕每一个网络链接的诱惑。既要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培养宽广胸襟,也要在不同原则的碰撞中坚守自己本心。谁说我们这一代网络原住民很容易?
但是,至于到底要不要报新闻传播学……emmmm……
还是听妈妈的话吧。我不敢说。
/END/
不会写今年高考作文的小编 | 北北
高考完好几年的责编 | Polaris
5. 爆红的李子柒和《一剪梅》,外国网友的high点怎么捉摸不透?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暑期集训课~